京都之间丨关于“达摩”的一切

当提出这个主题的时候,编辑部的各位纷纷秀出了私家珍藏:达摩的摆件、达摩的杯子、达摩的茶叶罐、达摩的冰箱贴、达摩的橡皮、达摩的御守……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个与它有关的故事。不由心生感叹,这个人见人爱的家伙,看来还真是值得探究啊!
最初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心里略有疑惑:这不就是个不倒翁吗?居然叫达摩?与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有关系吗?着手一调研,还真的是涨知识了。
传说中禅宗的开山鼻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坐禅9年,即使手足腐坏却坚持苦修终得开悟。日本民间被这种坚毅精神所感动,于是模仿其形象做起了无手足形状的不倒翁。人人都爱的达摩缘起物由此诞生,种类也愈加丰富。不仅是外形看着讨喜,而且灌注了达摩祖师的不屈精神于其中。
达摩祖师像
图片来源自网络
对于我等素人来说,很容易认为达摩不过都是千篇一律的摆设而已。但是,民间的智慧永远超乎想象。
根据产地、材质、颜色、作用,达摩可分的种类其实有很多,往往以地域来冠名,甚至是当地引以为豪的名物。松川达摩、白河达摩、越谷达摩、东京达摩……最有名的当属群马县高崎市的上州达摩,一年出产约170万个,占全日本产量的80%,是当地农闲时盛行的副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在爱媛县、大分县等地则有着女性外表的“姬达摩”,据说是以神话传说中的神功皇后为原型,与常见的达摩有很大区别,也尤其显得独特。
高崎达摩
图片来源自网络
大分姬达摩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关于达摩以红色居多的说法不一,但主要还是其除魔之灵力。日本古来就有身披红色来抵挡灾厄之说,江户时代以后达摩祖师的形象也多是身着红衣,彼时除了红色达摩之外,同样寓意吉祥的白色达摩也逐渐出现。到了昭和时代,黄色、绿色、金色等等也不再罕见。现在多达15种颜色,且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所以,当你沉溺在各色达摩的海洋里纠结不已之时,不妨想想最需要的是哪种好运气,对应着买来就是正解啦!(曾几何时,小编站在土产店门口被达摩的颜色之多惊得目瞪口呆,仔细一看对应的功用标签,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金色……✨)
在一家手作店淘到过一只达摩茶叶罐,当时被店主贴心地告知:这个还没有眼睛哦!当你许愿的时候,先把左边的眼睛画上,到了实现的那一天,再涂上另一只就圆满啦!于是才发现,原来很多地方陈列的达摩都是“白目”的状态。
从宗教的渊源来说,这便如同佛教中的“开眼”之仪;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日语中的「眼」音同「願」,画眼睛就是注入愿望;从历史的说法来看,传说江户时代很多人因天花而失明,于是商家让购买者亲自去画上眼睛,以此祈福来避免天花之灾;而最现实的版本则是,达摩的眼睛浑圆巨大,如果没有画好就很容易影响贩售,于是商家干脆只准备没有眼睛的达摩……(大家会倾向于哪个版本呢❓)
一般来说是先画左眼,再画右眼,不过具体也因地域和场合而异。可能会出现由右到左,甚至是同时画上双眼的情况。比如神奈川县平塚的相州达摩,基本场合都是由左到右的顺序,但在选举的时候却是反之:祈愿当选时画右眼,当选后画左眼。因为在日语中也有“难出其右”之说,先画右边则预示着水平之高、所向披靡之势头。
日本人多是会在正月购入达摩,随即点睛许愿。尔后以一年为期,无论愿望是否实现,都会将达摩送往可以供养的寺庙或神社进行焚烧。看来小编也得好好想一下愿望,挑一个吉日来点睛了!
日本的每个城市,几乎都能遇见达摩。在箱根的景区、江之岛的土产店、浅草的商店街、大阪的杂货店……小编都曾经为之两眼放光,徘徊良久。当然,京都的达摩渊源也委实不浅。
达摩私人博物馆——木户孝允邸・达摩堂,收藏甚丰,可惜不常对外开放。但可以自由参观的地方也不少,首先就是被称为“达摩寺”的法轮寺。这是一个拥有8000多个达摩的圣地,达摩简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达摩如山的达摩堂,大小种类各异,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达摩祖师的画像、立像、坐像也被供奉于此。不经意地抬头,居然发现天井上有一幅巨大的达摩像!寺中的达摩绘马、御守、土产,也都值得达摩控们前去一一收集。
法轮寺达摩祖师像
达摩堂内的达摩陈列
达摩天井
达摩绘马
法轮寺朱印
天龙寺的达摩御守——「目が出るダルマ」,同样是名声在外。其特别之处在于,只需稍稍倾斜,眼珠便可突出。因为日语当中的「目が出る」音同「芽が出る」,即意味着事情顺遂。法堂北侧的库里有一张著名的达摩图,出自于前住持平田精耕之手,表情独特,让人一眼难忘。离开之前,还可以买一张达摩明信片留作纪念。
天龙寺明信片上的达摩图
天龙寺御守
追根溯源起这小小的缘起物,意外地收获良多,于是愈发地想收集与它有关的一切。喜欢它人见人爱的气场,总是以各种姿态不经意地出现,大方地为人带来好的运气,赐予一份愉悦的心情。虽说本是来源于佛教,但已经远远超越了宗教领域,甚至是跨越了国家界限,被不同的人关注着。所谓缘起物,还真是当之无愧!下一次的京都之旅,不如也来试着偶遇一下吧!
编辑 蛋糕 摄影 松村设计 ich!
点击播放视频
《阳子带你寻味京都:京怀石法餐“花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