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军人常服上的“黄绳子”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殊意义?
你是否曾在观看阅兵或者其他相关网络视频时,留意过一个细节?那就是军人胸口上挂着一条黄色的绳子,这条绳子与肩章相连,显得十分显眼。那么,这条绳子究竟是什么?对军人来说又有怎样的特殊意义呢?
军装作为军人的制服,细节绝不容忽视。既然有这根黄色的“绳子”,必然有其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
首先,现代军装上的这根“绳子”被称为绶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在《周礼》里曾提到“授组绶,所以系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周朝时期,绶带是用来系帘帐的,将帷幕拉紧后用绶带固定。所以,最初的绶带仅仅是作为一种实用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绶带别具美感,便开始用它来装饰和标示身份。富贵阶层,尤其是王公大臣,佩戴玉佩,并利用绶带来悬挂这些饰品,既美观又显赫身份,而不同样式的绶带也代表了不同的地位与身份。
《礼记》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这些古文表明,不同阶层的人佩戴着不同颜色与样式的绶带,若公侯私自佩戴更高阶的绶带,就会被视为犯上作乱,必将受到严惩。到了战国时期,绶带的使用不仅仅是装饰,它还被用来系官印,而绶带的颜色也被细分,象征着官员的不同级别。类似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且绶带始终代表着阶层地位。
不仅中国,西方国家的绶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相同的阶层地位与荣誉。
到了近代,绶带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在近现代战争中,军事参谋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负责协助指挥官制定战术和战略。在野战环境下,军事参谋需要随身携带各种战术工具,而笔就是其中之一。为了避免误用,聪明的参谋想出了将所有笔挂在一根军装绳上的方法。这样一来,每次使用完毕后就可以集中管理。随着这一方法的推广,高级军官的军装上开始设计挂绶带,而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所见的绶带。
另一种说法是,绶带起源于沙俄军队。在战争时期,沙俄军队无法区分不同兵种,于是为不同职能的士兵发放不同颜色的绳子,用来区分兵种,如黄色代表装甲兵,红色代表炮兵等。这些绳子在和平时期则用于捆绑士兵的个人物资。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绶带与骑兵的装备有关。古代骑兵威力强大,为了保护马匹,骑兵会将马绳挂在自己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马绳逐渐被编织成绶带,方便携带,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全文
虽然存在多种说法,但最主流的解释是,绶带的应用与军事参谋的笔挂需求以及沙俄区分兵种的做法密切相关。
中国军装上绶带的应用则相对较晚。清朝时期,虽然模仿西方的军队制度,但并没有引入绶带。而真正开始使用绶带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明确规定,被授勋者需要佩戴绶带,象征着荣誉和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军装设计秉承简约原则,并未加入绶带元素。直到1987年,87式军装才首次在仪仗队、文工团等特定场合引入绶带。1997年,我国的97式军服正式将绶带元素普及到全军,且通过独特的编织方式,不仅保持了军装的整洁感,还增添了威严感。
如今,绶带一般挂在军人的左肩(男性)或右肩(女性),遵循“男左女右”的佩戴规则。许多国家将绶带与穗带区分开来,佩戴绶带的人通常是有功勋的士兵,而穗带则是没有荣誉的标志。
简而言之,绶带最初作为系物工具,后因其美观与实用性而逐渐用于展示身份地位,经过近代战争的演变,它成为军人荣耀与阶层地位的象征,并一直延续至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